【姓名】吴志军
【职称】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地址】武汉大学工学部十教310
【邮箱】zhijunwu@whu.edu.cn
【研究方向】深部隧道大变形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多场耦合岩土体本构理论与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岩-机互馈感知研究
学习经历
2001.09-2005.07,浙江大学,结构工程,学士
2005.09-2007.07,浙江大学,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硕士
2009.12-2013.0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岩土工程, 博士
工作经历
2023.09-至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3.01-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三处流动项目主任(兼)
2020.08-至今,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2015.05-2020.4,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2013.09-2015.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防护技术中心,Research Fellow
主要从事深部工程灾变机制与安全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94篇,EI 10篇,中科院二区以上 62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担任JRMGE、BOE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期刊编委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工程专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或理事等兼职。先后获国际非连续变形分析组织“杰出研究者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钱七虎奖”以及“侨界贡献奖”等荣誉,入选2022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2022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国家级学成果二等奖(排名3)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排名2、2)。个人Scopus主页: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7219696064
十篇代表作:
[1]. ZJ Wu, LNY Wong, (2012) Frictional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analysis using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9, 38-53 (2017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Most cited article from 2012-2017, ESI highly cited paper)
[2]. ZJ Wu, LF Fan, QS Liu, GW Ma, (2017)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the macro-mechanical response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rock using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Engineering Geology, 225, 49-60. (ESI highly cited paper, most highly cited paper since 2017)
[3]. LF Fan, ZJ Wu*, Z Wan, JW Gao, (201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effects on dynamic behavior of granit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125, 94-103. (ESI highly cited paper)
[4]. ZJ Wu, YL Jiang, QS Liu, H Mao, (2018), Investigation of the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around deep TBM tunnel using a Voronoi–Element based explicit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12, 158-170
[5]. ZJ Wu, H Sun, L.N.Y. Wong (2019), A cohesive element-based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modelling with Voronoi grains,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1717-5[6]. ZJ Wu*, B Zhang, L Weng, QS Liu, LNY Wong, (2019) A new way to replicate the highly-stressed soft rock: 3D printing exploratio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53(1), pp. 467-476
[7]. MY Li, ZJ Wu*,L Weng, Y Zhou, QS Liu(2022), Evaluating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in disposal system under thermo-hydro-mechanical (T-H-M) coup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22,105237
[8]. ZF Chu, ZJ Wu*, QS Liu, LF Fan. (2022). Micro-mechanism of brittle creep in saturated sandstone and its mechanical behavior after creep dam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49: 104994.
[9]. ZJ Wu, ZY Wang, Y Wu, QS Liu, YW Li*(2022). A method for accurate measuring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single rock grain interface [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22, 1-10.
[10]. L Weng, ZJ Wu*, SL Zhang, QS Liu. & ZF Chu (2022). Real-tim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outing diffusion process in fractured sandstone based on the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52:105060.
获奖荣誉(部分):
202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3)
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2)
2022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二届“钱七虎奖”(2年仅评选10名)
2022年,第九届全国“侨界贡献奖” (两年一次,湖北省4人)
2022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
201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15)
2017年,国际非连续变形分析组织杰出研究者奖
2022年,JRMGE 最高引论文奖(近2年排名第1)
2021年,Eng. Anal. Bound. Elem.最佳论文奖(3年仅评选2篇)
2021年,Appl. Therm. Eng.高被引论文奖(5年仅评选5篇)
2019年,Eng. Geolo.高被引论文奖(5年仅评选5篇)
2017年, Compu. Geotech.最佳论文奖(5年仅评选5篇)
2015年,新加坡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会最佳论文奖
《中国土木工程通报》 副主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岩土力学》编委
Jouran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编委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编委
学术兼职(部分):
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地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计算力学专委会-非连续计算方法专业组委员
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世界运输大会(WTC)结构工程隧道灾害动态调控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
第一届裂隙地质介质耦合过程(CouFrac)国际会议联合主席
第二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专题主席
科研项目(部分):
2016-2019,国家海外引进人才基金优先资助,“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破坏分析”,300万,主持
2024-202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创新群体项目,深部工程安全高效掘进与控制,50万,群体负责人
2019-2021,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深部软弱围岩大变形及锚注加固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40万,2019CFA074,主持
2021-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埋软岩隧道破裂-碎胀大变形锚注加固机制及长期稳定性分析预测”,57万,42077246,主持
2018-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长隧道挤压性地层TBM掘进围岩破裂碎胀大变形卡机孕育机理及注浆加固作用机制”,70万,41772309,主持
2016-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数值流形元法岩石动态破坏及力学性能细观机制研究”,21万,41502283,主持
2016-2019,武汉大学引进人才自助科研项目,“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破坏分析”,300万,主持
2017-2020,武汉大学重点领域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深部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70万,主持
2020-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川藏铁路深埋超长隧道工程灾变机制及防控方法”,1500万,41941018,研究骨干
2022-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部软弱地层TBM掘进挤压变形卡机灾害孕育防控机理及分析方法”,260万元,U21A20153,研究骨干
2019-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考虑细观结构和温度作用的花岗岩断裂破坏机理及可压裂性评价研究”,62万元,41877217,研究骨干
2014-2018,国家973项目,“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3000万,2014CB046900,研究骨干
2018-2022,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防治关键技术及标准化体系”,1552万,2017YFC1501300,子课题负责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
邮编:430072